试想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沙漠中,你一个人疲惫前行,上有烤人的烈日,下有炎热的沙漠,而你的嗓子里现在已经开始冒烟。此时你最需要的不是金山银山,也不是王位权力,你最需要的是一杯水。一杯水能让你放弃上述一切,只为解一下腹中的饥渴。
一对贫困中的情侣,他们没钱买房,租房来住;没钱下馆子,就自己买菜来烧;甚至求婚的戒指都买不起,只能用一根狗尾巴草编的戒指充当。但是即使如此,那一段时间也是他们生命中最幸福的。
多年以后,那位在沙漠里几乎渴死的人成为了一个大富翁,不仅可以喝到全世界各种昂贵的水,也可以喝到各种昂贵的饮料和酒,甚至他的钱可以买下一个城市。但是他却感叹自己再也没有喝过那次在沙漠中那么甘甜的水,尽管那杯水中还带着泥沙。而那对贫穷中的患难情侣,后来生活状态不断改变,日子红红火火。买了房子,买了汽车。但是生活中却越来越枯燥乏味,再也没有当初那枚狗尾巴草戒指的幸福和感动了。他们一度怀疑对方是否还爱自己,甚至走到了离婚的边缘。
为什么同样的一杯水,在不同的情况下就是不同的东西,而同样一个狗尾巴草戒指,在一些情况下是挚爱和感动,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是敷衍和贫穷。是水和戒指变质了吗?还是我们自己的心已经变了呢?
在我们的信仰中何尝不是如此呢?一个身患血漏十几年的妇女,遍求名医而不得治。身体的痛苦尚可忍受,但是社会的非议则让她时时生活在被隔离的污秽中。此时任何一个能解决她痛苦的人都是她的上帝。然而只有真正的主才能解决她的痛苦。因此耶稣说你的病愈了,治愈的不仅是她的身体,还有她被排斥和隔离的心灵。这时候的上帝和她的关系,也许用新婚的蜜月来形容才是最恰当的。
在我们所听到的见证中,最真切、最感动的大概都产生于这种初信蜜月时期。然而随着生活的稳定,我们信仰生涯也进入了另一个处境。我们度过了难关,人生步入可预期的轨道。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不再为明日的危机而伤神,于是乎我们和上帝的关系,也就进入了婚姻的七年之痒。
为什么我们和上帝的关系会变?是我们信的不是同一个上帝吗?曾经那个对我有求必应,在我最艰难地时候给我递一杯水的上帝哪里去了?曾经那个安慰我陪伴我的上帝哪里去了?
我们和上帝的关系会变,是因为上帝变了吗?显然,圣经告诉我们,上帝从未改变。从恒古直到永远。那为什么我们感觉的上帝不一样了呢?我们会觉得现在的上帝什么都不听我们的,会觉得现在的信仰生活充满枯燥和乏味,其不变的是单调划一的仪式和内容。
不同的处境,对于同一个东西,会有不同的感觉。婚姻有蜜月期,也有七年之痒。可见改变的不是上帝,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。
在沙漠里,一杯水是饥渴难耐的我们最需要的;在贫穷中,那枚狗尾巴草戒指代表着深沉的爱。但是现实中这些都变了。我们要求会更高。再也不是一杯水能满足的。
我们会发现,曾经和上帝的关系与今天的关系相比,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位置变了。曾经困苦中的我们虚弱不堪,我们的所需极其微小。现在反过来了,我们的所需远超过我们真正的需要。我们觉得上帝变了,再也无法满足我们,却不会审视我们自己的变化。
这让我想起哲学家康德说的话,“不是我们祈求上帝给我们什么恩典,而是我们做什么才配得上这恩典!”康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模式和位置。前者是我们在祈求上帝的恩典,我们是主动的,我们是主体。在这种关系和心态下,我们信仰上帝不是为了别的,而是为了上帝的恩典而来。因此,我们一开始的时候,满足于上帝的恩典,哪怕这恩典很小,很微不足道。就像我们抢红包一样,抢到十块钱,我们可能高兴地发朋友圈炫耀,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是多么幸运。然而,我们却不在乎在牌场上输的几千块钱。不是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前后不一,而是我们爱上那一点点幸运所带来的小便宜而已。
当我们为了从上帝那里获得免费的午餐而跟随他的时候,我们会各种讨好。然而一旦上帝不能满足我们心愿,我们和上帝的关系就会出现危机。
康德这句话的第二层面则是真正回归了我们和上帝的关系。与第一种关系不同的是,上帝处于主体地位,我们不是处于祈求恩典的角色,而是审视自我是否配得这恩典的角色。这种关系中,我们会省察我们做的怎样,我们的信心怎样,我们是否配得上这个恩典。
就像在婚姻关系中,有的人总是想让对方为自己做好一切,满足自己的心愿,一旦自己的心愿不能满足,就怀疑对方不爱自己。后一种则总是为对方做好一切,还会想自己做的够不够。我想哪一种婚姻更加甜蜜和长久,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在和上帝的关系中,最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,而不是上帝白白给我们什么。只做嗷嗷待哺的幼鸟,我们永远也无法飞翔;只有我们自己成长,靠着自己的翅膀飞翔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。
可透过邮箱与作者联系交流:lidaonansir@163.com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